“我来读文献—线上论坛”2015年度干货整理 | 第16期,语用学
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“我来读文献”活动自2013年上线至今,已成功举办21期,覆盖语言学、应用语言学、文学、翻译等各个研究方向和领域;自2015年4月第12期开始,“我来读文献”活动增加了“线上论坛”,邀请领读专家和文章作者与读者在线交流研讨。活动以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为载体,通过“专家导读——个人研读——专家同行互动交流”这一系列过程帮助读者加深对文献的理解和思考,帮助青年教师和科研新手提升学术研究能力,开拓学术视野。
时间不巧错过了之前可能感兴趣的活动?没关系,小编帮您进行2015年度各期活动“线上论坛”的干货整理!
点评文献:
点评嘉宾:
南京邮电大学袁周敏副教授
西北师范大学陈倩副教授
陈倩老师
我曾经也质疑过电视剧里的人物会话能否作为真实语料。通过查阅文献、请教老师,最终得到明确答案:这样的属于真实语料,是可以作为分析语料的。我的文章中也有一些日常会话语料。日常生活会话语料的搜集和积累较为困难,如果不是足够多,很难拿来分析。电视剧中的对话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加工,但它毕竟是人物面对面的交流,融入了交际双方的感情,并不是刻板地背台词,它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场景,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视剧,因为接近我们的生活,所以这样的语料是可以作为真实语料来分析的。当然,如果本文中有更多的日常会话语料,可能会更有说服力。我选取的这些语料是从上百个语料中挑出来的,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袁周敏老师
一般来说,我们对某个语言现象感到有兴趣,产生研究问题,想去发现为什么是这样,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找语料,即去寻找这类语言现象存在于什么语料当中。记得我一个师兄关于附加疑问语的研究语料也是来自电视剧。
陈倩老师
完全赞同袁老师,是有了感兴趣的问题才回去搜集语料。当然电视剧不是唯一渠道。
袁周敏老师
当然,具体研究会受到很多因素限制。有时候研究者不得已而求其次,不能一次走进真理,我们可以离真理近些,更近些。但是放弃去做就看不到真理的样子啦。陈倩老师
当然可以,只是研究难度较大。我的研究中没有涉及语调,就是因为很难开展研究。不礼貌的研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方面就是emotion,这个好操作一些。这方面的研究姜望琪和冉永平老师提到过,可以探讨情感和礼貌的关系。比如说,情感因素的介入会让话语的礼貌性发生变化,非常礼貌的话语会因为情感这一因素而变得不礼貌。
袁周敏老师
语调和情感都难度较大,相比语调,情感稍微好操作点。龚双萍老师在《现代外语》有一篇文章,可以看看。还可以看看关于情感挖掘方面的文章,传播学和管理学的。
陈倩老师
谈到文科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,我也很苦恼,这是我爱人常常问我的问题。语用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就是对于人际交往的指导,也就是让我们学会使用语言构建适合自己身份属性的话语进行交际。得体合适的语言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。
袁周敏老师
这是咱们的产学研衔接做得不太好啊,其实许多工科的研究也是这样,“产”没有跟上。英国Department for Work and Pensions请会话分析学家分析失业人员为什么不接受社工官员找工作的建议,结果发现就是会话提问的问题。
袁周敏老师
可以应用在语言障碍、离婚冲突话语以及官民话语中。
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郝老师
就像是公示语,北二外公示语语料库建成好多年,全国各地的公示语还是漏洞百出,不能统一。产学研结合就这么难吗?
陈倩老师
我想语用研究的魅力也在于此,公共语用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公示语错误带来交际误解的问题。
陈倩老师
身份的分类要依据不同的环境做出。标准不一样,分的类型就不一样。比如有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之分。
袁周敏老师
身份分类是一个难题,尤其是在文科研究技术化的背景下。我分两部分回答。
如果是理论研究,即探讨身份建构理论的,可以参照以往学者的研究发现他们身份分类的异同,并注意产生这种异同的原因是什么。这些异同有的是学科差异,比如心理学背景和传播学背景的专家的分类就会有差异。也有差异是随学者本身的认识变化的,比如Karen Tracy 的分类就有变化。
如果具体分析语料中的身份则有两种情况:
a. 社会身份,比如父亲、专家、销售代表等。可以先找出默认身份是什么,然后找出其他身份的语言表征。
b. 话语身份,比如提问者、回答者以及言语行为发出的建议、质问等。需要在具体的话轮和序列中考察这类身份是如何建构和协商的。
对于社会身份,我们可以跳出先有分类标准的思路,看看从语料中通过研究者的理解会有哪些身份,然后寻找语言证据。
陈倩老师
新闻媒体语篇涵盖的内容很多,每一个细小的领域都可能有研究价值,比如微博、微信、电视访谈、记者招待会、新闻发布会等等,关键在于你要研究什么样的媒体语篇,研究这一媒体语篇下什么人的身份构建,身份构建的视角是建立在社会学还是什么基础之上,我想只有这些问题弄清楚了,才能考虑做什么研究。
袁周敏老师
陈老师梳理得非常棒。我感觉新闻媒体语篇中的身份研究可以考虑:比如可以研究语篇中出现了哪些身份,对不同的人采取了什么样的建构方式,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是什么;还可以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些身份有哪些变化,产生变化的原因如何解释等。比如1998年和2008年以及将来的18年某时间段内报纸中对农民的语言表征是什么?有哪些变化(“农民工”、“农民伯伯”、“进城务工者”、“农民企业家”、“新农民”等等)?
陈倩老师
这个用得比较多的应该是话语分析研究方面。做会话分析,有一个转写系统,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不是这个。会话分析的转写系统,有一些符号来表达固定的意思,比如(guess)表示对录音中没听清楚的猜测,(... )表示说话人声音的延长。关于标注的各种符号,你可以看看有关会话分析的论文和书籍,如果自己的文章要进行这样的转写,所采用的转写符号最好在文章最后予以说明,这样大家在阅读时就清楚了。
袁周敏老师
这个估计目前还没有,我自己进行会话分析时采取人工转写的方法,好像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软件。不过我受这个问题启发,今天在手机上捣鼓语音,就是别人给我发了一段语音,可以转化成文字。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实现标注好的转写。
下面是我收集的网址,可以了解一下。参见语料库语言学在线:
http://www.corpus4u.org/threads/3501/。
1) Transcriber
A tool for segmenting, labeling and transcribing speech.
http://trans.sourceforge.net/en/presentation.php
2) From Speech to Text
Wouldn't it be great if a portable digital voice recorder could transcribe your meetings and phone conversations into text?
http://www.pcworld.com/article/id,138262-c,voicerecognition/article.html
【声明】本文版权归iResearch所有。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,可致电010-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@fltrp.com协商授权事宜,请勿擅自转载。(*封面图片来自网络)